□姜春康
城市文明,细节决定成败。人人文明一小步,城市文明一大步。
YMG全媒体记者日前报道这样一条新闻:《垃圾箱半空附近地面却一片狼藉,环卫人员夜间蹲守垃圾箱四个小时》,令人感慨。
“箱外堆积大量垃圾,箱内却空一大半”的现象,不仅给环卫工人增加负担,也严重影响市容环境,让文明蒙羞,更显示出了“破窗效应”的负能量。
心理学上著名的“破窗效应”最早出现在克洛德·弗雷德里克·巴斯夏的文章《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》中,大意是这样的:一扇窗户被打破,如果没有修复,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,甚至整栋楼被拆毁。
从“破窗效应”中我们不难看出,不文明的行为是具有影响传递作用的。垃圾箱外狼藉的垃圾,就像一面面破窗户,“你扔外面,我就效仿”,效仿效仿着,垃圾箱外垃圾遍地,而且这好像变成了“理所应当”的行为。如此行为,让城市文明大煞风景。
同样,从“破窗效应”我们可以读出,大面积的善举效仿,会让秩序更井然,让文明味道更浓郁。
文明,需要外力。为有效杜绝箱外乱倒,环卫部门已安排工作人员全天候值班,不间断巡查。但由于垃圾箱很多,一圈巡查下来,乱倒的人已经走了。他们只能针对乱倒严重的点位进行蹲守。这样的“蹲守”是外力,是被动,也是无奈,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。
文明,更需要内力。解铃还须系铃人。再强的外力,也需要内力配合,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。文明,需要把“破窗效应”转化成正向行为。广大市民要真正从自身做起,增强文明意识,将垃圾投放至箱内。这“举手之劳”的一小步,正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