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伟达家庭
吕伟达,原王懿荣纪念馆馆长,原福山甲骨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。
吕伟达家族几代都是读书人,收藏书本约有万余卷。祖父曾任福山县商业学堂教师、学监、校长,兼车留公村育才学校校长、南关乡乡长、福山县副参议长等,一生藏书如命。吕伟达受家庭熏陶,一生酷爱藏书,其中不乏古本书籍。
吕伟达退休后,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王懿荣研究会会长、福山区作家协会会长、《福山文学》创办者主编。秉承家风“懿德堂”家风,现藏书籍8千余册,除小部分残留善本名著外,有历史方面藏书、省以下地方志藏书、近现代文学名著、全国地域文化通览、国际甲骨文研究、全国移民藏书、王懿荣研究藏书、地方志书、家族谱书、近代诺贝尔获奖藏书、专业学典工具藏书等。
吕伟达除酷爱藏书外,还著书立说,出版专著、主编共30余部,计1000万字。其中专著《王懿荣传》《王懿荣》《王懿荣家族》《王懿荣与张之洞》等曾荣获山东省“五个一”工程奖和省文史资料一等奖。
赵良山家庭
赵良山,莱山区祥和苑小区居民;陈桂轩,莱山区祥和苑小区居民。
赵良山曾在烟台十一中、烟台四中、烟台三中任教,多年来对烟台当地文史、族谱等收集颇多,并于2019年加入烟台历史文化研究会,勤于读书,深入研究,撰写过《王隲后人-王季寅与王盛开》《调研后,我所知道的有关与“小沙埠”村那些事》《民国牟平县志总编纂于清泮为养马岛孙家疃孙家鍙及夫人撰墓志》等文章30余篇,并在其个人公众号“闲居种竹”发表文章,公众号每篇文章转发及阅读量近千人。
赵良山自住房仅有100余平,所藏图书却有8个书柜之多,而收藏的族谱及老书主要存放在个人工作室,以便同好者研读。收藏的族谱主要有《天水郡赵氏族谱》《莱阳吕氏族谱》《栖霞林氏族谱》《福山刘氏族谱》《福山官庄陈氏族谱》等3万余册,收藏的线装书有《山左诗抄》《小澥草堂古今诗集》《小澥草堂故集》《四香阁诗集》《稼书轩文稿》木刻板等手抄本多部,他精心挑选每一本书,不仅注重书籍的内容与质量,更看重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,在他的悉心打理下,藏书之家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。
柳少逸家庭
柳少逸,莱阳复健医院医生;蔡锡英,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副院长。
柳少逸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、学者,在中医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。其著作等身,对藏书有着极高的热情。多年来,他积极收集各类书籍,建立了自己丰富的私人藏书。他的藏书数量达三万册以上,涵盖了古籍善本、经典医著等多个领域。藏书的来源也十分广泛,一部分来自其父柳吉忱先生的转藏,一部分来自期刊订阅,更多的是源于新华书店、古旧书店、旧书摊。
柳少逸的藏书具有鲜明的特色。其一,他的藏书中有大量珍贵的中医古籍,包括年代久远的孤本、善本。其二,注重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,为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资源。其三,藏书涵盖广泛的传统文化内容。除了中医书籍,还有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著作,如哲学、文学、历史等方面的书籍。
对他而言,藏书不仅仅是一种爱好,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。他阅读藏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,同时积极与他人分享,并与胶东柳氏医学博物馆结合,举办学术讲座、研讨会等活动,促进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。
张玉振家庭
张玉振,龙口市诸由学校退休教师;荆桂美,龙口市东莱街道文圣社区居民。
张玉振家庭藏书13000多本。其中自清末至今成系列的课本3000余册,文史哲类1万多册。自2003年起,他便开始组织烟台地区退休干部和教师交流读书写作,编印期刊,每期印刷300本,已出版14期,先后向龙口和蓬莱爱心书屋捐书1600本。
张玉振全家爱好读书,2016年获“齐鲁书香之家”称号,2018年1月被推选为省“最美家庭”,同年5月获“全国五好家庭”称号。女儿从家藏剪纸技法图书中自学剪纸,作品多次在国家、省、市大赛中获奖;女婿任龙口一中东校高级数学教师,他潜心研读教育书刊,不断改进工作,多次被评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、优秀班主任、优秀教师;外孙女受家庭熏陶爱好读书、写作和绘画。
《中国教育报》《中国文物报》《老年生活报》《烟台日报》《烟台晚报》《今日龙口》《今日蓬莱》《老干部之家》《烟台老龄》《走向世界》《齐鲁周刊》等报刊和山东、烟台、龙口电视台对张玉振买书、读书、藏书、教书、编书、捐书的事迹多次报道,龙口市妇联和新华书店均拍摄了微电影。
潘如骏家庭
潘如骏,原烟台刺绣厂副厂长;原学芳,原烟台绒绣厂职工。
潘如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“草根”藏书人,他自幼酷爱图书,但因家境艰辛,无力藏书,改革开放之后,随着收入的增加,他便开始尝试藏书,经过几年积累,现有藏书近4000册, 除了红色理论和文学艺术的图书外,还着手于两项专题收藏。一是红楼梦,主要是收藏红楼梦版本书、红楼梦续书和红楼梦再创作书,目前红楼梦现已发现的版本有11种,他已经收藏7种;二是工具书,主要是从字辞典和手册两个方向入手,为保证全面性,他都尽量做到收藏齐全,现已收藏680余册。另外,他还花费三年时间,用毛笔小楷抄写了《红楼梦》抄本书,以及涵盖楷、行、隶、篆、草、魏碑六种字体的《四大名帖》。
潘如骏为了支撑藏书,装修了一个书房,号曰“四如书屋”,以“选书如良禽择木,读书如工蜂采蜜,品书如卧牛反刍,集书如黑蚁觅食”自勉。其中吸引人眼球当属一个双层推拉书橱,能摆近3000多册图书。
潘如骏对于藏书这件事感悟颇深,他说,藏书固然是一种爱好,也是一种寄托。年轻时,没有书读;工作时,没有时间读;期待退休后能把这个短板补上。而他也计划以这些藏书为媒介,以回忆录和随笔的形式,把这些书在集藏过程中的惊喜、趣事、无奈、感想、期待等等统统写出来,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丰富、更有意义。
范惠德家庭
范惠德,原栖霞图书馆馆长;隋世妮,原建设委员会档案室主任。
范惠德在教学岗位耕耘25载,后又在图书馆工作10年。退休后,他成为栖霞“老干部之家”的常客,荣誉满身,包括山东省优秀离退休党员干部等称号,家庭还被评为栖霞市藏书之家。他的文学之路始于幼年时期听父亲读《三国演义鼓词》,这激发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。
在图书馆工作期间,范惠德内心的文学梦想被重新点燃。他利用业余时间,凌晨三点起床写作,历经三年,完成了1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《孪生梦》。虽然出版过程曲折,但最终该书获得了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精品工程”优秀图书奖等多项荣誉,并成为“烟台人写烟台的书”作者之一。
范惠德热爱赠书,他的随笔集《百味人生》和《孪生梦》共赠出6000册,其余由出版社发行。他还积极推动读书设施建设,组建乡镇和村级图书馆,成立读者俱乐部,丰富老干部的读书生活。家中藏书丰富,达9000余册,他乐于与文友分享,藏书虽多,却从不吝啬。
谢玉倩家庭
谢玉倩,女,1981年12月出生,牟平一中历史教师。谢玉倩家中藏书量丰富,目前已达3600余册,涵盖从古籍到现代文学、从历史到科学等多个领域。凡有所学,皆成性格。身为历史老师的谢玉倩,对教学类、历史类书籍可谓情有独钟,她深信读史使人明智,藏书中包含教育教学类书籍46册、历史书籍500册,涵盖教材、通史、史学传记、史学理论和文物图集等五大类别,企鹅欧洲史、国史大纲、汗青堂系列、世界文明史、西洋史等大部头丛书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。除此之外,谢玉倩还沉醉于通过人物传记来领略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,感受其所处时代的深刻魅力,因而收藏了苏东坡、李白、杜甫等人物传记100余册。谢玉倩的丈夫都振宇除了是个历史爱好者之外,还酷爱军事、科普、地理类书籍,家中相关门类藏书逾600册,包括百科全书100余册、各类战争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50余册,地理类书籍42册。
夫妇二人认为,在家庭中共享阅读时光,是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,也是启迪他心灵的钥匙,因此儿童读物在家庭藏书量中独占鳌头,并且随着儿子都浩铭的成长而不断丰富、完善,目前所藏儿童读物涵盖绘本书籍、英文原版书籍和文学类书籍三大类,绘本书籍共计532册,其中国风绘本和红色绘本占比40%以上。文学类书籍包括教育部推荐阅读的全部书目310本,文学理论和文学鉴赏类书籍120本,国学典籍62本,读小库名人传记和大师经典丛书60册;另有儿童历史地理五套200余册,儿童科普类书籍近千册。家中所有图书均按照所属分类整齐排放、方便阅读,为了营造更好的阅读环境,谢玉倩一家专门腾出了一间拥有大落地窗的房间作为阅读室,保证大家可以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中愉快阅读。
在书香沁润的家庭环境中,都浩铭茁壮成长,他热爱传统文化,坚持每日诵读,享受阅读时翻动纸张的声音,享受书写时笔尖划过书页的沙沙声,自主完成了200余首古诗的思维导图绘制。2020年,他获得牟平区实验小学颁发的“诗词小状元”称号。都浩铭热爱写作,利用课余时间笔耕不辍,一年级暑假时创作了《长久的道路》、二年级暑假时创作了《八大行星历险记》、三年级暑假时创作了《梦想校园》。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,主动在班级内号召老师同学一起捐建小小图书角,义务为班级编写假期学习手册、历史书阅读手册,2024年寒假他在牟平区图书馆尼山书院主讲了“成为故事大王”系列讲座。
谢玉倩一家在儿童阅读方面颇有建树,他们注重阅读经验总结,迄今为止已完成12本读书笔记,创作2套成熟的精读计划及学案。一家人始终保持对阅读的高度热情,坚持多藏厚读,丰己惠人的阅读分享理念。经常组织家庭读书会,带领大家共同遨游书海,践行“读书足以怡情,足以博采,足以长才”这一至理名言。2019年,谢玉倩带领儿子都浩铭加入牟平区图书馆阅读推广人队伍,投身于公益阅读推广活动。目前,他们志愿服务于公益绘本活动达70小时,开展主讲活动26场,参与进校园活动8次,引领身边更多人参与到“书香牟平”活动中来。为浓厚社区读书氛围,他们主动创立社区公益图书馆,将多年来家中所藏图书精心整理后,面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,图书馆开放后因其丰富的藏书资源、科学的分区设计而饱受好评,也因此成为了众多阅读推广人的“备课基地”。2018年,谢玉倩荣获烟台市牟平区图书馆志愿服务勤奋奖,2021年,荣获山东省教育厅年度“智慧家长”,同年,谢玉倩一家被评为牟平区实验小学“书香家庭”。
谢玉倩一家热爱阅读、珍视书籍,不仅自己读有所得,还主动引领、带动周边社区居民开展阅读活动,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,所藏书籍涉猎广,数量多且质量高,在持之以恒进行阅读的同时,通过编写精读学案和读书心得,帮助更多家长加入到家庭阅读、儿童阅读的队伍中来,真正做到了多藏厚读,丰己惠人的诺言。
张云龙家庭
张云龙,个体工商户;丛丽,原烟台市印染厂退休职工。
张云龙夫妇二人皆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书习惯,在他们的熏陶之下,儿子自小就对书籍充满了浓厚的兴趣。一开始,只是柜子里整齐摆放的书本,后来床边也开始摞起了书。时光飞逝,家中的老房子除了厨房和卫生间,几乎每一面墙壁都被书架占据。书架中的书籍已经达到了两万余册之多。其中,文学类和党史类书籍就有2000余册,涵盖了不同时期、不同风格的文学佳作以及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文献;书法篆刻艺术类书籍达1000余册、中医药类有3000册、毛泽东思想和著作共110册、《红楼梦》专题不同版本有200余册,无论是珍贵的古籍版本还是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,都能在这里找到,宛如一座小型的“红学”博物馆;中华24史全套200余册、县志府志200余册、家谱研究100余册、甲骨文和古文字100余册、诗词200余册、现代文学1000余册、哲学1000余册、历史1500余册、各类书局一版一次书籍2000余册、签名本1200余册。日记、二战史、宗教、易经传统文化等其他类别共5000余册,这些书籍丰富了家庭图书馆的内涵,让这个家成为一座真正的知识殿堂。
姜振友家庭
姜振友,烟台海事局芝罘海事处党总支书记;张爱荣,烟台市五州机械厂工人。
姜振友喜欢读书,家中现收藏书籍4000册。收藏种类较多,包含大量的红色经典和历史典籍。此外,他的藏书还涉及中外近现代文学,哲学与宗教类书籍,收藏与艺术类书籍,经济与金融类书籍。这些资料涵盖了烟台的历史文化、民俗文化、武术文化、工商业文化、历史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典籍史料。通过对这些书籍和资料的收藏、收集并整理,他从书中撷取宝藏,吸收营养,写出研究文章发表近三十万字,并与他人合写《老烟台武术》一书,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发行。为传播宣传烟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,更好地展现烟台独特的城市文化魅力作出了自己的努力。
姜振友还特别注重家中读书氛围的培养,他经常和妻子、女儿女婿讨论书中的内容,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。同时,引导教育家中孙辈阅读求知,逐渐形成了热爱读书、尊重知识的家风。他坚信读书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人生的必修之路。不仅能提升个人的文化品德修养,更能为自己提供无尽的智慧和力量。
王景迁家庭
王景迁,鲁东大学法学院教授;于静,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。
王景迁夫妇从2004年读研开始就结合专业学习,先后投入15万元左右,购买收藏了10000余册图书,其中1912年以前版本古籍2册,民国文献20册左右,其余多为1949年以后出版的现当代文献。家庭所藏书目涉及学科广泛,主要包含文学、民族学、人类学、社会学、历史学等学科领域。文学书籍主要包括文学理论书籍、民族文学书籍,其中收藏有西北民族大学专家团队主编的多个版本的《格萨尔文库》藏族、土族卷20余册,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出版的《格萨尔史诗》12册,这些都是国内收藏的珍稀版本。王景迁还亲自参与了玉树藏族自治州重大文化工程《格萨尔》项目之《格萨尔仲》经典部本藏译汉翻译审核工作,排名第一,并获赠经典部本32册。民族学与人类学书籍主要涉及基础理论书籍与藏学人类学书籍,10余年间,先后购买藏学人类学书籍200余册,其中最为经典的藏书有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《西藏民主改革60年》系列丛书8册,同时还藏有王景迁整理的各类田野访谈笔记等资料30余本,达100万字。
由于家中藏书空间不够,王景迁充分利用阁楼与窗台,也打造了书架存书?;褂胁糠滞际槭翟谖薜胤酱娣?,就干脆发放到学生手中,一是让他们阅读,二是解决存放问题。夫妻二人所带研究生基本不需要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,从藏书中就能找到所需要的书籍,完全满足了教学科研需求。